30 August 2010

愛是永恆(當所愛是你?!?)


























係係係,我知道書已經出了半年,不過因為老友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幫我寄過來,但我又沒什麼可以回報他,所以還是乖乖寫個讀書報告,聊表心意。

第一次及唯一一次讀她的書是《生活全套》,感覺不錯卻不突出,寫的是生活的小片段,從小片段賺來的小想法。
現在讀這本,或者真是女大十八變,又或者那次的大事件過後人就不一樣了,這不是以前的卓韻芝。
可能她早就不是以前的她了,只是我不為意。
這次她寫愛情。不是寫她的愛情,而是把她在愛情修來的道行傳授給你。
在愛情上,每個人都免不了走冤枉路,找到真愛前總要兜兜轉轉一大圈。
這本書是地圖,它不能幫你找到真愛,但它告訴你哪一條是冤枉路,哪一條才是愛情路。
一直被困在早就完結的愛情的人,這本書是個路牌,告訴你出口在哪裡。

卓韻芝是一個很聰明很聰明的人,邏輯性很強,邏輯性強的人講道理都很好懂。
天才不一定是好老師。我遇過很有料的老師,但他就是不會教書。不是他不想教,只是他的一套我們一輩子都學不懂。
可是卓韻芝可以。她說的道理都很好懂,很淺白,她的例子都是來自我們的生活。
愛情經驗豐富的人很多,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可以教你。
如果要學乖,當然選跟比較聰明的人來學,對不對?

我不會推薦書中的一兩篇散文。讀書當然是一整本的讀,這才對得起寫書的人。

29 August 2010

夢想家,你們是我最佩服的人

小時候,連作文都不知道是什麼就要寫「我的志願」;到現在,常常寫字卻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才是我的志願。

有人說有夢的人最幸福。好笑,世界上哪有沒有夢的人?每個人都有夢想,只是大小不一,遠近有別。你夢想當個飛機師,別人可能只要每天可以一家人齊齊整整的一起吃飯就滿足了。夢想不過是個名詞,你喜歡可以叫它「志願」,「抱負」,「願望」,總之每個人心中至少有一件朝思暮想的事。

我覺得,沒有夢想不恐怖,光說不練也不恐怖,最恐怖是當你下定決心去追夢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做,又或是你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卻追不到,追不到就算了,誰知道原來連距離也一點都沒有縮短過。然後你就開始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才能,懷疑自己是不是追錯了夢。當你開始懷疑的時候,就是你開始放棄的時候。有夢不會令人氣餒,追夢卻令人心灰。不要拿周杰倫,蕭敬騰作標準,以為追夢很容易,因為他們的夢想不用追,用走的就走到了。而且,他們可以用走的是因為他們有條件有才華,你要抱怨前先要看看自己到底有什麼。

再說,很多夢想不是說你願意努力就追得到,就好比玩大富翁,不要說你專心玩就臝得了,更多時候你需要的是天份,機會及運氣,你想要買個「山頂」,也要剛好走到才可以,倒楣的話,不要說「山頂」,連個「荃灣」都買不到。

說了一堆話,其實我不是想說教,我是在嗟嘆,追的過程中碰到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是想像不到的,冷漠得足夠把再大的熱情澆熄。夢想不是一腔熱血就可以成真的,更多時候是熱情都燒光了你都不知道自己起步了沒。人家說做生意創業難,守業更難,我覺得跟追尋夢想很相似,要下定決心追夢不容易,要一路追到底就更是難上加難。從前不覺得是什麼一回事,自己身在其中才明白原來是多難走的一條路。所有已經追到及在追夢的人,你們是我最尊敬及佩服的人。

26 August 2010



願從此以後,太平盛世。

悲劇之後

悲劇發生之後,我看到聽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有一堆的想法但不想急於記下來。我在等,等到心平氣和之後,讓自己回復理智之後,才把過濾後的想法寫下來。

悲劇之後,無數關於菲警及菲特種部隊的照片及影片給轉載,除了特種部隊極低效率地攻進巴士拯救人質的影片外,其他我都選擇性不看,不是沒有興趣,是已經夠了,單是救人的片已經超過容忍的極限,我亦已經清楚了解菲警及特種部隊的「能力」,不需要靠更多照片來了強調。我反而關心到底倖存者之後的情況。他們什麼時候才可以返港?香港方面有派出包機振他們嗎?比起討伐菲律賓,生還者的情況及安排才是我們迫切要知道的事。慘劇已經發生,錯誤已經造成,一直攻擊菲律賓也不會對事件有幫助,要鬧什麼時候都可以鬧,菲律賓這個國家,不會消失亦不會走掉,可是活下來的人卻迫切需要幫助。可能我們能做的其實沒有什麼,可是為他們祈禱或祈福才好,也是支持的一種,經歷過這種慘劇以後,精神上的關愛比生計上的可能更實際。我們不可以被憤怒沖昏了頭腦。

但別誤會,我不是菩薩心腸得叫你原諒菲警菲特種部隊菲政府,眼白白看著明明有救的人因為他們的錯誤而死亡,我不能夠視若無睹。責任是一定得追究,菲警的訓練及資源跟香港警方不能比是事實,但人質是因為菲警行動緩慢而傷亡也是事實,不能夠說因為你們訓練不足所以人質就得犧牲。我們憤怒,我們恨,都是正常的。別說因為他們是香港人,只要是人,看到人命像垃圾般被棄之不顧,不管是什麼人都一樣會憤怒。

但憤怒歸憤怒,有朋友遷怒於菲傭菲藉司機甚至所有菲律賓人,這是不對的。更有朋友說我們香港人一直被看扁就是因為在這樣的悲劇之後還把自己放在道德高位不遷怒於菲律賓,我希望這些都不過是一時氣話。將整件悲劇怪罪於所有菲律賓人我們就會被尊重嗎?如果要這樣做才代表我們香港人很強勢,那這種強勢這種尊重不要也罷。而且要搞清楚,這不叫強勢不叫尊重,這叫種族歧視。請想一想,如果今天在旅遊巴上的不是香港人,你還會憤怒嗎?你會,因為那些本來有能力救人的那些「人」犯下錯誤,令巴士上的「人」無辜被犧牲。你憤怒因為有「人」被白白犧牲,你憤怒不是因為死的是香港人,你憤怒不是因為錯的是菲律賓人,當然這事件中犧牲的是香港人令我們更感同身受,可是如果換作犧牲的是其他國家的人,你一樣會憤怒。既然錯的是那些本來有能力卻沒有救人的「人」,那我們為什麼,憑什麼去怪罪那些遠在另一個國家的人,只是因為他們是同一個種族?我們不是在秦代,香港及菲律賓都沒有連坐法,何況連坐法也不會罪及整個民族,這比連坐法更野蠻,這叫種族歧視。

現世代讓我們發聲的平台很多,在網上我們可以隨便噏也不需要負任何責任,要知道這不是必然的,在只隔一河的國土這就不過是天方夜譚,我們應當要珍惜及善用這種自由。發生這種悲劇每一個香港人都理應感到憤怒,可是我們不可以被怒氣沖昏了頭腦而胡言亂語,不負責任。這種熱血和怒氣應該用在堅持為死難者找出事情的真相,千萬不要錯用在不必要的地方。

23 August 2010

節哀





































送給所有的死者及在事件中失去至親的人。

不是悼念日,不會強迫你不打波不踢波什麼都不做。

只要心存一點點祝福,為死難者感到難過,這就夠了。

一天不吃肉我可能做不到,所以我選擇穿素衣。

反正用什麼方式去悼念根本不是重點,悼念不是形式,有心就夠了。

節哀。

10 August 2010

頂你個肺

「我頂你個肺!」這句說話算不算粗口?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粗口是指人在非常激動,生氣的情況下所講的話,如果以此為標準,「頂你個肺」應該列入粗口之列。但查到另一個網站,香港網絡大典,裡面指「頂你個肺」只屬本土俗語,並不是粗口。

粗口,是一種文化,次文化。粗口的種類五花八門,有激動指摘,有輕描淡寫,有人身攻擊,也有詛咒全家。而且粗口與時並進,年輕人無限創意令更多特別及有趣的粗口得以出現。(詳情請查香港網絡大典)雖然大部分人都懂得講,但其實粗口就跟大部分外語一樣易學難精,將粗口講得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你看《志明與春嫡》裡的楊千嬅,明顯就是平時缺乏練習,以致講出來完全沒有FEEL,一聽就知道是外行人;反觀與千嬅一起「打邊爐」的肥仔,行家一聽就知戲內戲外一樣爛口。

當然,粗口文化並不是香港獨有,基本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有粗口。有人說日文中沒有粗口,非也,只是日文的粗口跟我們廣東話的粗口相比,威力太弱;你想想看,日本堪稱是可以跟中國相比的禮儀之邦,日本人無時無刻都面帶笑容,你幫他們執返支筆他們都躹躬多謝,日本女人更會因為怕素顏嚇怕你而堅持不化妝不出門,所日本人講粗口罵罵對方笨或傻瓜,對他們來說已經很爛口;相反,廣東話層出不窮,千變萬化,據說有人可以連續講出三十多個字的粗口而無一重覆,可見我們廣東話粗口的博大精深。對於身經百戰的我們,日本人就像小朋友玩泥沙一樣,當你手執機關槍,西瓜刀又算什麼?

雖然粗口在最初是生氣一時衝動之下的產物,但發展至今粗口已經進化成一種友情的體現。當然,粗口的真正及原始用途仍然用來互相攻擊,但事實上更多人是用來稱呼極好交情的老友。尤其男人,你問問他們怎麼稱呼最要好的老死?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一些外號花名,但事實上你親眼看看你身邊的男人們跟老死打招呼,不然你看看他們MSN的紀錄,一定是「仆街」來「仆街」去的。再不信,走去波地籃球場看看,粗口橫飛。

你跟一個不認識的人當然不會粗口問候,無原無故幹嗎罵人?跟一些認識卻不太熟的朋友也不會,一不小心人家誤會了朋友都當不成。但對著你識了十年,赴湯蹈火的好兄弟,甫見面就:「點呀,仆街?」他當然知道「仆街」就是「兄弟」的意思,否則他也不會懂得回你:「無咩呀,你又點呀,仆街?」就只有交心的好兄弟才會懂,只有好兄弟才會明白叫你「仆街」是因為識你太耐而不是因為你真的「仆街」。粗口都可以是一種問候,在粗魯背後包含了「你明架啦」的深意,明明著緊但又講不出口,粗口,就好比男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所以,下次當你見到好兄弟又覺得噓寒問暖太難為情,請對他們講:「喂,仆街!」(請恕我有雙重標準,但女士們對相識十年的好姊妹大叫「仆街」,又不是同一回事來的。)

07 August 2010

男迷

身為男人,讓我告訴你,大多數男人都有一個迷。對,是迷,不是謎。迷,即是興趣,或喜好,或隨便你喜歡怎樣的稱呼。它的特點是男人會無時無刻在談論相關的話題或留意相關的新聞,並有一堆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在專心在自己的迷,例如看球賽的時候,絕對不能夠被打擾,即使你是他的 Honey 都無情講;但同時,一有機會,他就會不斷向你解釋他的迷,希望令你一齊愛上,即使你明明表現出毫無興趣。

有男人迷汽車,有男人迷籃球,有男人迷足球,有男人迷股票,有男人迷音響,總之至少都有一樣,而且更多時候不只一樣,有男人愛靚車又愛足球,只是興趣比較廣,就好比女人愛 Juicy Couture 包包的青春可愛,同時又愛 Balenciaga 機車包的大方得體。女士們應該很清楚,男人是博愛的嘛。

不要以為只有女人才愛亂花錢,其實男人花得更恐怖,因為我們的迷通常都很貴。女人愛包包,一個 LV 包包動輒幾千元,我們愛汽車,一架新車就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分別是你可能三個月就換一個包,我們一年換一架車。你以為迷籃球足球就不用錢嗎?那就錯了,迷運動當然就要收集球衣,而且有分落場版,特別版,簽名版,復刻版,炒一炒就更貴了;而且做球迷的,當然想親眼看比賽,心愛的球隊訪港要買票支持,負擔得起就飛去主場看,若然剛好碰上世界盃就大件事了,主場作客的球衣是最基本要求,落力打氣之餘當然要真金白銀支持,有什麼比又嬴波又嬴錢更開心?如果球隊能夠打入四強就最好飛去看現場,四年一次嘛。還有迷音響,迷相機的呢?稱得上迷,當然就要擁有最好最貴的,最重要,最喜歡的。錢賺來了就得駛嘛,不犒賞一下自己哪來動力再去繼續努力呢?何況錢花在興趣上,總比花在嫖賭毒上好吧?只要不是沈迷,只要自己有能力控制,花一點錢讓自己開心又有什麼關係。

女士們,一個沒有迷的男人,是愛不過的。因為他不會享受生活,他的生活只會無聊乏味。想想看,一個人沒有任何興趣,生活就只有工作,吃飯,休息,多無聊。男人的迷跟事業的地位其實差不多,所以兩者才能平衡。每天都拼命工作,在險惡的商場上你虞我詐,或在創作上攪盡腦力,就靠放假時候看看球賽,開愛車出去兜兜風來調劑一下,才不致於精神緊張。男人當然應以事業為重,但一個生活只有工作的男人真的好嗎?

男人的迷,很多時候女人未必能夠了解。女士們不明白足球有什麼好看,十幾二十個人爭一個波有什麼意義,她們不明白世界盃有什麼重要,這次輸了就下次再努力不就好了嗎?我們不祈求你們明白,就正如我們永遠不會明白你明明一次只能夠拿一個包,為什麼要買那麼多?我們只希望你們能夠理解,這是我們的興趣,我們排解壓力的方法,我們努力賺錢的原動力。

05 August 2010

《鎗王之王》



我沒有看過《鎗王》,不過完全不影響欣賞這電影。事實上,《鎗王》跟《鎗王之王》最大關連就只有方中信所飾演的苗志信這個角色,而且劇情裡有稍為交代一下,所以不成問題。其實說是《鎗王》的續篇,是意義大於實際,所謂的意義,就是對演出前作的張國榮,哥哥,的致敬。

可惜,這部續集令人大失所望。其實香港一直不乏好的導演,隨便一數就有許鞍華,杜琪峯,劉偉強,彭浩翔等不能盡錄。而爾冬陞更加一直是個人偏好之一,近年來保持有水準之作,如《忘不了》,《門徒》,《早熟》等等,皆是我的心水,所以《鎗王之王》的失敗實在意料不及。電影的失敗在於劇情的犯駁位一個接一個,以致故事的說服力變得非常薄弱,其中一些場景,例如方中信透過開鎗而得知犯罪動機一幕,完全不合邏輯,我明白是想製造出懸疑的氣氛,只是情節的發展太過離奇,凝造出的氣氛反而變得好笑,甚至有種通靈的感覺。更甚者,電影不合理的情節還不止一個,嫌疑犯古天樂在大馬路上灑紙錢啦,忽然在醫院外出現一大堆射燈啦,甚至醫院亳未戒備隨便等杜汶澤去滅口等,都令我越看越摸不著頭腦。觀乎爾導以往的作品,實在沒理由出現如此低級的犯錯,記得早前看報導,爾導表示特意將《鎗王之王》拍得比較沒那麼寫實,凝造出一種「華麗的警匪片」的風格,若果此話屬實,只能說這個實驗大失敗,電影的不寫實並沒有帶給我任何華麗的感覺,反而令我有「吓,咁都得啊?」的感覺。

我明白相比起寫實,電影重點是想要帶出一些道德及社會問題,例如精英精神的問題,只不過薄弱的劇情實在令人沒辦法投入電影情節的進行,亦令人沒辦法認真去思考電影所帶出的問題。或者,如果只是將這部戲當作娛樂性豐富的商業電影,反而會看得比較開心,只是對於爾導的作品總有多少期望,只可惜這次換來一陣失望。最後順帶一提,此片中古天樂的演出亦是水準之下,大部分時間都木無表情,完全表達不到角色內心的掙扎,或者要他演出這種內斂,著重內心戲的角色還是太勉強了一點。

02 August 2010

老妹?

在中學時代,有同級的女同學只跟師兄拍拖,意思是指她的目標或對象只會是比我們高年級的師兄,而我這種同年級的平輩,她是完全沒有興趣。那時候我小,不解為什麼,她說因為師兄比我們懂得多,他們比較成熟,見識又比較廣,可以教她不懂的事,之如此類。好了,到現在,身為男人的我們,離青春期越來越遠,但我們找對象的年紀仍然不變,無論我們已經25歲又好,30歲又好,40歲又好,我們都希望找個十八廿二來當女朋友。然後,就有一堆不再十八廿二的女性站出來口誅筆伐,說我們男人變態,好色,膚淺。喂喂喂,試問我們跟中學的你有什麼不一樣?

你以前喜歡師兄成熟見識多,我們只是跟你相反而已。我們就是喜歡年輕的妹妹思想單純,愛玩,沒見過世面,我們只不過想談一場簡單輕鬆的戀愛。跟年輕的妹妹約會多簡單,吃飯嘛就隨便去一間日本餐廳,反正她們對吃又不會有什麼太高的要求,然後吃飯的時候隨便聊聊一堆沒營養的話題,例如哪個明星又劈腿,哪個明星又在夜店摟妹等等,之後呢,可能就去唱KTV,或去夜店跳舞喝酒,喝了點酒自然容易酒後亂性,然後就一起睡到隔天早上。所以我們愛年輕的妹妹,不用以結婚為前提開始交往,不用在吃飯的時候互相抱怨工作上的苦事,不用早早回家敷面膜上床睡覺因為怕有黑眼圈。辛苦工作了一天,約會就想輕輕鬆鬆,開開心心,如果連約會的時候都有壓力,那我們寧願一個人回家打電動煲劇了。

所以不是十八廿二的女人就得接受這個現實嗎?不是的,你要做的是對不再十八廿二的自己保持自信。或者你沒有年輕妹妹的青春的肉體,但她們也沒有很多你有的東西,例如廚藝和獨立自主的能力。或者你不能陪他玩通宵,但你可以用你的經驗分擔他工作上的壓力。你的而且確不再是十八廿二,你得承認這一點,而且明白這不是一種缺點,因為每一個階段的女人有每一個階段的吸引力。就好似A片都有各式各樣的類型,你覺得人妻的A片很變態嗎?可能就正正是他的口味。你覺得沒有男人要,男人都愛幼齒,可能就有一個「小狼狗」愛上你。

十八廿二的妹妹仔又好,不再十八廿二的女人又好,大家都是女人,沒什麼值得互相比較的,她有的你沒有,你有的她又不見得有,從來要比較的,就只有你自己。做人最緊要有自信,連你都不覺得自己靚,仲邊有人會咁諗呢?

01 August 2010

粵語之死

《粵語廢除法》實施後十五年過去,一些香港比較偏遠的地區,例如天水圍等地,仍然有為數不多的中年人士愛操廣東話,據他們的說法,廣東話在表達情緒方面比較貼切,即他們口中的「比較到肉」,特別在吵架當中,不以廣東話吵架就會失去氣勢,在屋苑之間,更有流傳不以廣東話吵架一定吵輸之說。在此等地區的家庭,大多以雙語溝通,為了子女可以適應社會的大環境及保持個人的競爭力,所以大部份的家長都以普通話作母語,以此跟子女作日常對話,只是家中的長輩如公公婆婆,生於六,七十年代,講了一輩子的廣東話,所以仍然以廣東話跟兒孫交談。

事實上,除了上述較偏遠地區以外,香港大部分地方,甚至整個社會早已經忘記廣東話存在過。不少廣東話時代的港產片,例如周星馳系列,仍然大受年青人歡迎,而不少在《粵語廢除法》實施前已經大力反對的電影及文化界人士,仍然努力開拍廣東話電影,推動保育廣東話文化。大部份粵語上映電影均設有國語配音版及原音版可供選擇,而所有廣東話原音版均規定要配有中文國語版字幕,以方便時下大部分聽不懂粵語的年青人觀看。大部分smart phone均具備了粵語翻譯功能,內設程式自動翻譯輸入的文字,而iPhone更有用家發明了新的application,只要用家輸入正確的器官或動作,iPhone會幫你翻譯成粗口並真人發聲。

粵語的廢除令社會出現聽起來比較平和的氣氛。由於跟粵語相比,國語的髒話選擇性少得多,而且夾離在句子中的順暢度亦不理想,所以人們講粗口的慣性及次數大幅度下降,製造上社會上人人較為平和友善的現象。而廣東話亦成為被標籤為MK人的一大特徵。由於廣東話發音偏向大聲,而且句子中經常夾雜著不同粗口,所以被認為是不入流的表現,亦被時下年青人將廣東話跟金毛及火焰大喇叭褲戲稱為MK三寶。

隨著廣東話式微,「港女」一詞的意義亦有更新的演譯。當下的香港女性都操良好國語,說話時溫柔甜美,氣若游絲,有別於從前「港女」的「大聲夾惡」。港男亦從北上尋妻慢慢回流香港,認為香港女性說話輕柔,而且女多男少,機會自然大增。與此同時,新一代港女反而偏向回祖國找老公。由於大家都操流利國語,溝通自然不成問題,而且國內發展一日千里,不少九十後千萬富翁出現,港女皆認為北上更能嫁到好老公。

廢除法實施多年,爭議聲早就消失得七七八八,而且香港改用國語,與祖國的大市場接軌,不再有兩文三語的問題出現,發展更是一日千里。經濟再次起飛,商機湧現,成功吸引不少投資者,市民人人有工開,人人有薪加,最低工資根本不成問題。十五年過去,廣東話消失了,特首都換了兩個,香港人本著打不死的精神及驚人的適應能力,如常地生活下去。

*純粹虛構,如同雷同,實屬巧合

殺死音樂人

跟朋友聊天,講到最近他沈迷高質素的音樂。他說他最近很迷耳機,經常去音響店試聽不同牌子不同型號,試聽一輪什麼都不買就走。之後他說到,現在都把音樂轉成flac file格式去聽。我好奇,為什麼不用mp3 格式就好,又方便,而且差不多所有播放器跟程式都支援。友說,你聽一次flac格式的就會明白,你聽過就不會回去聽mp3了。

首先得說說mp3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簡單來說,mp3就是一種檔案小的檔案格式,而為了將原本大的檔案壓縮成mp3格式,檔案當中對我們聽覺比較不重要的資料要被破壞捨棄。情況就似,去機場check in發現行季超重,就只好將無關痛癢一些有當然無,但無都唔緊要的東西抽起。而flac 呢,是一種比較新的壓縮方法,可以將檔案壓縮到跟mp3的大小差不多,但特點是flac完全不會破壞任何的原有資料。

就這樣比較,要你揀,當然揀聽flac。現實是,mp3 仍然是最普遍及流行的音樂格式,雖然當下flac的發展非常快,亦已經有越來越多產品支援。為什麼呢?因為普遍性。因為方便。既然大小差不多,mp3所捨棄的音質正常人不太能夠聽出來,當然方便自己就好。如果要用flac聽,現在我們的音樂大部分都是下載得來,下載音樂大部分都是mp3的格式,要找出flac很難,差不多就等如叫你不要下載去買正版了,之後又要找支援的播放器,而且ipod又不支援flac,太麻煩。

又其實mp3 跟 flac 差別是不是真的那麼多呢?是不是一聽就明,聽完flac就不會聽mp3呢?個人經驗,其實沒那麼誇張,差當然有差,問題是你有無能力聽出來。你是用什麼方法聽歌呢?是用喇叭或是耳機呢?抑或直接用電腦播放呢?如果用喇叭或耳機,是什麼牌子什型號呢?如果你像我朋友,沈迷高質音樂,高階耳機,可能真的不會回去聽mp3。但如果你聽音樂不過是娛樂,用來殺殺等車搭車的時間,你根本不在乎什麼高層次的音質。什麼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你都唔知講乜。但如果mp3捨棄的其實不止音質呢?

mp3 在檔案上殺死音質,在意義上,就等如扼殺了音樂人的心血。被破壞的音質,可能在我們的聽覺上聽不出來,但可能是音樂人幾日,幾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成果。有些歌手一年只發一片,更有歌手三、四年,甚至七、八年才做出一張唱片。當中投放的心血,努力,創意不能想像。很多音樂人做音樂不是為了名利,很多只不過是為了夢想,為了滿足感,為了有人聽到自己的作品而感動。我們利用非法下載已經侵犯了他們的版權,而且不知不覺中我們更破壞了他們的心血結晶,對音樂人來說是比不尊重版權更大的侮辱。

叫現在的人每張唱片都真金白銀的買基本上就跟希望2012年普選特首一樣,是不可能的。下載音樂也好,盡量去下載wma 或是 flac格式的音樂,堅持作品的完整性,雖然可能檔案會比較大或比較難找,但是是對你喜愛的音樂及背後的音樂人的一種尊重,也提供你耳朵更高層次的一種娛樂。